这几年,聊中国建筑“出海”的机会,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媒体故事或者一次性展览项目上。真正的挑战是,能不能像欧美事务所那样,去全球不同国家参加公开招标、赢下项目,并且把它按当地的法律、标准、预算一步步做出来。尤其是对于民营、非国企背景的公司来说,这是一条门槛很高的赛道。 说到真正能在海外公开招标中与欧美公司同场竞技、并且把项目做成落地的中国民营事务所,能叫得出名字的不多。按当前已在国外有实建作品、并且具备持续跨区域交付能力的标准来看,这 8 家是值得关注的: 1、MAD Architects 2、O...
这几年,聊中国建筑“出海”的机会,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媒体故事或者一次性展览项目上。真正的挑战是,能不能像欧美事务所那样,去全球不同国家参加公开招标、赢下项目,并且把它按当地的法律、标准、预算一步步做出来。尤其是对于民营、非国企背景的公司来说,这是一条门槛很高的赛道。
说到真正能在海外公开招标中与欧美公司同场竞技、并且把项目做成落地的中国民营事务所,能叫得出名字的不多。按当前已在国外有实建作品、并且具备持续跨区域交付能力的标准来看,这 8 家是值得关注的:
1、MAD Architects
2、OPEN Architecture
3、Neri&Hu 如恩设计研究室
4、10 Design
5、LWK + Partners
6、Aedas
7、M Moser Associates
8、Studio Link-Arc 境工作室
如果说十几年前,海外市场对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印象还停留在“造型大胆”“概念有趣”,那现在的要求是,既要讲好故事,又要能交付落地,还得跨越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管理体系的鸿沟。能做到这一步的,其实只有极少数。
展开剩余65%像 MAD,早在加拿大密西沙加的“梦露大厦”就证明了自己能在北美这种审批严苛的环境下落地高层住宅,之后又在日本爱知建成幼儿园,把概念感和人情味同时落下来。OPEN Architecture和Neri&Hu则是另一种路径,一个把山谷音乐厅、上海的国际学校等项目中的自然共生理念翻译成全球可读的语言,一个则用室内到产品再到建筑的全链条整合,让甲方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都能得到一致的体验。
也有走大体量、平台化路线的,比如香港的 Aedas、LWK + Partners 和 P&T Group。他们在海湾、东南亚的地铁、综合体、酒店项目里打磨出一套跨区域的标准化作业方法,从当地设计院对接、成本控制,到供应链和现场管理,几乎可以无缝切换不同国家的施工逻辑。这种能力,国内很多新兴事务所羡慕但短期很难复制,因为它依赖的是多年在海外扎根积累的人脉和本地顾问网络。
10 Design 则更像是文旅和城市滨水开发的“特种兵”,在迪拜的滨水区和海上居住区接连交付实建,让它在海湾沿线有了持续的存在感。而 M Moser Associates 则是用“空间战略+建筑+室内+交付”打包的方式嵌入跨国公司总部升级项目,从纽约到吉隆坡都有作品,是那种你可能没在媒体上看到很多,但一旦查项目履历会发现它在全球企业办公市场的渗透力很强的公司。
还有一个特别的案例是 Studio Link-Arc,他们通过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这样的项目进入国际视野,并用极高标准的现场落地完成度赢得了国外合作伙伴的信任。这种展馆、文化、教育类的项目虽然单体体量不大,但对细节、叙事和跨国协作的要求极高,是很多事务所磨练海外综合能力的起点。
看这八家,其实路径差别很大,有的是靠超大平台体系,有的是依托设计语言的国际通用性,有的是深耕特定类型市场。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在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环境里,不只是赢得方案评审的好感,而是把项目真正做出来,并且在当地形成口碑和二次机会。这背后不只是设计水平的问题,更是流程、团队和商业模式的匹配度。
对国内那些有出海想法的新成长型事务所来说,也许更重要的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做成一个标志性大项目,而是先在目标区域跑通一两个样板——把签证、合规、成本、顾问合作都打磨顺畅,让甲方和本地同行看到你是可以被信赖的合作方。再把自己最有优势的那套东西,沉淀成可交易的“产品”,无论是低碳改造的系统包,还是热带酒店的外立面降温方案,最好能像这些“能打”的前辈一样,把它带到不同的市场去适配和复制。
海外市场现在的机会不比十年前少,甚至在某些区域还更多。但它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创意,而是能在全球不同的工地、会议室、审批窗口前都讲得通、做得下去的完整能力。中国的民营建筑事务所已经有一批走到了这一步,接下来,就看谁能在这个舞台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了。
发布于:上海市